專供陳列觀賞用的陶瓷藝術製品。包括瓶、尊、屏、瓷板畫、薄胎碗、雕塑製品和屬於日用陶瓷範圍的某些高級精細品種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42
  • 陶瓷

陶器和瓷器的總稱。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黏土為原料,經過配料、成形、乾燥、焙燒等工藝流程製程的器物,都可以稱為陶瓷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41
  • 陶器

用黏土作原料,成形後經800 ~1000度C高溫燒製成的器皿。坯體不透明,有微孔,具有吸水性,叩之聲音不清。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,白色或有色,無釉或有釉。按黏土所含成分的不同和燒製溫度的差異,坯體成紅、灰、白等多種顏色。有日用、藝術、建築用陶等。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製作,成為當時人類主要生活用具之ㄧ。以後歷代都有製造,質地、型製、色彩和紋飾各不相同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41
  • 琢器

習慣上把必須分段製作,再逐段黏接成型的較高的立體造型的瓷器稱為琢器,如瓶、罐、罈、壺、尊、缸、觚、觶、軍持、水注等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40
  • 硬瓷

亦稱「硬質瓷」。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,良好的介電指標,高度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。釉面硬度大。坯料中含鹼性氧化物少和氧化鋁含量高(坯料配方中的黏土礦物含量在40%以上)。燒成溫度一般在1300C以上。用於高級日用瓷、化學瓷和電瓷等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40
  • 硬陶

亦稱印紋硬陶。古代陶器的ㄧ種。硬陶在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出土數量較多,是承襲當地軟陶發展起來的。在江西、湖南和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已出現有硬陶。商代的硬陶,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較多,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少量發現。西周是硬陶的發展興盛期,江蘇、浙江、江西等地都有眾多西周硬陶器出土。胎質比一般陶器堅硬、細膩,燒成溫度較高,器表拍印有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。陶器表裡、胎質多呈紫褐色、紅褐色、灰褐色和黃褐色。其中以紫褐色硬陶燒成溫度最高,有的已達燒結程度。成型基本上採用泥條盤築法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用紫砂泥、紅泥或綠泥等製成的質地較堅硬的陶製品。製品外部不施釉,經11001180C氧化氣氛燒成。精細製品燒成後再經拋光或擦蠟。外觀顏色有栗色、米黃、朱砂紫、墨綠等。品種繁多,技藝精巧,色澤樸雅。江蘇宜興是紫砂陶主要產地。此外,廣西坭興,浙江長興、嵊縣、江蘇高淳,陜西延安,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,以及湖南、山西、河南、內蒙古等地也都有生產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古代的結晶釉祇見於含鐵量很高的釉料中,因此多見於黑釉和醬褐色釉等富鐵釉瓷中,現近代摻加氧化鋅或氧化鈦等人為造成的結晶釉完全不同。古代結晶釉的形成原因非常複雜,從原理上來說,只不過是氧化鐵在釉中富集與重結晶的過程,同時伴有鐵的氧化還原作用。但是要實現上述變化,即使利用現代的科技手段也很難達到,關鍵恐怕在於釉中的微量雜質、燒窯的氣氛和燃料等均已不同。主要的結晶釉品種如鐵鏽花、茶葉末、葡萄粒、芝麻點,以及那些被日本人稱為天目釉的油滴、兔毫、矅變、星盞等品種。這些品種中最早的見於唐代(如茶葉末釉),絕大多數都出現在宋代。其中鐵鏽花始見於山西諸窯、定窯、磁州窯等的黑(褐)釉器上,在黑色釉面上呈現鐵鏽色的閃光花紋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38
  • 開片

開片也稱紋片,指釉面出現的自然開裂的現象。開片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胎體和釉層的膨脹係數不ㄧ致而造成的;通常釉層的膨脹係數較大,燒成後期在瓷器冷卻時釉面會自然裂開,有時在燒成以後很久仍會出現開片。開片的紋理稱片紋。習慣上依開片的大小、疏密程度、片紋的顏色等來命名之,有網紋、冰裂紋、梅花紋、大開片等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Nov 03 Thu 2016 22:37
  • 黑陶

表裡、胎質均呈黑色的陶器。常見於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、龍山文化、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遺址中。以龍山文化黑陶成就最大,其中的細泥黑陶胎壁厚僅0.5 ─ 1公釐,表面漆黑光亮,被譽為「蛋殼陶」。以寬沿高柄杯形制最優美。現一些地區仍有生產。


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